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了。
蛋的种类有很多。
鸡蛋、鸭蛋、鹅蛋以及我们考试得的零蛋……
蛋也很多用途。
做美味的鸡蛋灌饼、蛋炒饭,煮熟后做蛋敷缓解跌打淤青,还可以出现在歌词里提神醒脑……
然而,在民间,有一群大隐隐于市的手艺人,他们能够让刻刀在薄如蝉翼的蛋壳上舞蹈。
舞罢,刀尖也留下了美如画的痕迹。
这门手艺,便是蛋雕。
蛋雕的雏形是彩蛋。
古时的人们还是很会玩的,虽然还没前卫到给自己做人体彩绘的地步,但心血来潮想到了给蛋做“蛋体彩绘”。
在祝寿、婚嫁、得子等喜庆日子,人们会互赠红鸡蛋来图个喜气儿。
而商贩们则会在鸡蛋上绘出花鸟、脸谱等形象,以求生意兴隆。
Tips:彩蛋
说到“彩蛋”一词,我们下意识里想到的便是电影最后的“彩蛋”。
没错,二者确有关联。
在西方,蛋象征着新生的开始,更象征着耶稣的复活。所以,基督教徒会把蛋涂成红色,以请神父祝圣,庆祝耶稣复活。
彩蛋,也成了西方重要节日与场合的必备。
为了逗熊孩子们玩,彩蛋的颜色愈发丰富,民间也渐渐形成了“找彩蛋”的游戏。
后来,“彩蛋”就成为“隐秘惊喜”的代名词,而这一寓意,被好莱坞用于电影制作中,成为了如今人们口中的“彩蛋”。
经过多年演变,彩蛋的制作工艺逐步提高,人们可以将蛋钻孔掏空,在蛋壳表面雕刻精美图案,形成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
《巧手神探》第五期的节目中的杨星国师傅,便是一名蛋雕手艺人。
杨星国师傅介绍,完成一件蛋雕作品的第一步,是挑选一个合适的蛋。
选蛋的标准,不仅在于图案布局所需的面积大小,蛋的颜色也至关重要。
合适的蛋色,不仅能够减少制作成本,也会让作品更具有自然的美感。
比如,杨星国师傅的作品《丝绸之路》,就是用蓝色的鸸鹋蛋做成的。
飞天、沙海、骆驼货队……蛋雕作品上所呈现出的一切,都是由蛋体本身保留下的颜色构成的。
选取合适的蛋体后,蛋雕师傅需要用工具将蛋体钻孔掏空,用清水清洗并做防腐处理,以延长其保存时间。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设计和雕刻阶段,根据构思设计好的图案,在蛋壳上描绘初稿,经过反复修正后才开始正式雕刻。
然而,蛋雕的过程,可谓刀刀皆险,如履薄冰。蛋壳的平均厚度只有0.2毫米,完成作品后最薄处甚至不到0.1毫米;加之蛋壳是韧性几乎为零的钙质,操作时很容易破碎。
百日心血,常毁于呼吸之间,稍有不慎,巧夺天工的蛋雕作品便成了“蛋蛋的忧伤”。
不过,就是这门“步步惊心”的技艺,杨星国师傅却能掌握得游刃有余,将一件件惊艳的作品呈现我们眼前。
杨师傅最满意的作品,是这件《牡丹亭》。
杨星国师傅介绍,整件作品都是由蛋壳制成的。
外层的“亭”是由余片被打磨成“瓦片”状的非洲鸵鸟蛋壳拼贴而成的。
内层“牡丹”则是用澳洲鸸鹋蛋壳的四层自然色制成的。首先露出第一层的白色,再将第二、三、四层的淡绿色、墨绿色、深墨色按牡丹轮廓层层雕透,一幅“活色生香”的牡丹才跃然“蛋”上。
整件作品“里应外合”,既有着国画古朴典雅的神韵,又不乏立体艺术之美,且丝毫看不出蛋体本身的影子。
除此之外,杨星国师傅还为自己的蛋雕作品赋予了时代意义。刚才提到的《丝绸之路》就是这样一件作品。
作品中间的骆驼队代表着从长安城出发的陆上丝绸之路;
下方代表着从水路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
上方的飞天则象征着当代中国航天。
一颗鸸鹋蛋,在杨师傅的雕琢下,连通了古今时空。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对海、陆、空未知领域的探索,凝练在了这件精美绝伦的蛋雕作品中。
蛋雕技艺,是零成本的艺术,一笔一刀一蛋壳而已;但它也是无限投入的艺术。
脆弱的蛋壳,需要雕琢者倾予无尽的时间与耐心,方可凤凰涅槃,成为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所以,匠人精神要不止于技,更要从于心,方能游于艺。
由心入心地创作,才能游刃有余,光彩夺目。
#巧手神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