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食美客看看咱的腾冲锅子 [复制链接]

1#
雷安萍医生个人信息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511/v5vh9m6.html

和顺的年夜饭,应该与其它地方的寓意大抵相同,无非是团团圆圆、甜甜蜜蜜、长长久久、年年有余罢了,所不同的只是载体而已。

年夜饭、年菜是必须的,并且还不能吃完,要留到来年再吃,寓意年年有余。儿时的年菜,主要是低配的锅子菜,讲究的人家会烀上一口锅子。

在那个商品交易不是很发达的年代,烀锅子的食材都要自己准备。而准备工作大概一周前便要开始,因为极其繁琐,多数人家只在春、冬两季祭祀先祖时才做,做的时候会邀请亲朋好友大快朵颐,谁被邀请去吃锅子是很荣幸的。

在烀锅子前一周,就要将平时准备好的笋干开始泡发。泡的时候,要不停地换水,煮多次才能泡发开来。泡发的笋片平放在菜板上,菜刀用近乎与菜板平行的角度片成薄片。这个薄片是极其考验刀工的,刀工好的人能将食材片得薄如纸张,然后又再煮,如此反复多次,才能将其中的苦涩味去除。

在烀锅子前两天是发泡皮。所谓泡皮,就是将猪肉皮煮熟,去除上面粘附着的油脂,晒干后用油炸泡。炸泡皮对油温的把控要求很高,先用冷油炸,稍微泡后便要捞出锅,不然会炸糊还炸不泡。待皮子冷却,锅中的油也变冷,再复炸,如此反复几次。至于火候的拿捏,全凭个人感觉,炸不到会不泡,炸过头了,会没了韧劲,遇水即化。炸好后的皮子用水泡开,片成薄片便是泡皮。

随着除夕的临近,做蛋卷、黄条、酥肉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蛋卷要用本地柴鸡蛋做蛋皮,蛋液充分打匀。锅用肥肉抹一下,起到不粘锅即可,不能有多余的油,否则鸡蛋会变泡,变成了煎鸡蛋。小火将锅烧热,将蛋液舀入烙成不超过一毫米厚的蛋皮,整张蛋皮不能有破损,否则在卷肉陷时会漏陷。将七成廋、三成肥的猪肉剁成肉泥,用柴鸡蛋搅打上劲,均匀地抹在蛋皮上,对折卷拢,上锅蒸熟。

黄条是用附有约一根筷子厚的肥肉的猪皮煮熟,用蜂蜜、酒、酱油上色,炸成琥珀色便是。酥肉要选用肥廋相间的肉炸制。用柴鸡和猪棒骨熬成高汤。

将青菜、芋头、萝卜焯水,依次铺入装有高汤的土锅子中,铺上黄条。黄笋用猪油炒香铺入,铺上酥肉,盖上泡皮,泡皮在这里既是食材,也是锅盖。它有锅盖的密封性,却少了锅盖的异物和异味。再用炭火煮上两个小时,让高汤、黄条、酥肉中的油脂充分融入蔬菜中,蔬菜变得香糯,满是厚重感。被搜刮了油脂的黄条、酥肉则变得香而不腻。然后铺上蛋卷和煮熟的豌豆米、蚕豆米,最后用约一寸长的葱叶和葱白两端切成花朵的形状点缀。

金黄的蛋卷、翠绿的豆米、葱绿和雪白的葱花在极具岁月感的土陶火锅中颇具颜值,成就了一场视觉盛宴。而隐藏在锅子深处的食材在小火慢熬中,彼此融合,相互成就,最终变成了一场饕餮盛宴。

锅子要用腾冲城郊满邑烧的土陶火锅,火炭需用本地栗树烧成的火炭,二者缺一,味道终究少了一丝醇香。

陶制炊具,在青铜器被引入厨房之前,是中国厨房的绝对主角,现代厨房,陶制炊具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土陶锅子,以活标本的形式在腾冲人的厨房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寻常的腾冲人家,都会备上几口大小不一的锅子,而远在异国他乡的腾冲人也会不远万里,小心翼翼地将锅子带到他乡。随着腾冲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对腾冲土锅子的青睐,满邑的土陶锅子很受游客的追捧,如今已由简单的锅具向旅游产品转化,而且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锅子也被赋予了旅游文化的元素。人们根据它燃烧着火红的炭火和喷发着热汽腾腾的蒸汽,形象地将它喻为火山热海。只是在腾冲人的心灵深处,还是愿意称它为锅子。这既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更是人们对传承了几百年的饮食文化的固守和留恋。

今天,锅子已成为腾冲饮食文化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圆形的锅子象征团团圆圆,高出的火管象征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火红的炭火寓意生活红红火火,升腾的蒸汽象征日子蒸蒸日上。而围坐在锅子旁享用的人们,就是在这样的分享中,在家长里短的话题牵引下,沿袭着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团圆。

锅子制作过程中,极其繁琐的工艺,表现了欲速则不达的人生哲理。从祭祀祖先的角度,则表达了腾冲儿女对先祖的崇敬及感恩。各种食材的相互渗透,融合,彼此成就,正是腾越文化中各种文化元素充分融合的写照。

文:李青

图:网络

编审:王灿

责任编辑:杨冬燕冉懦珲杨绍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