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简介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3946.html我的故乡位于皖中一个两县交界的小山村。那里四面环山,几乎与世隔绝。以前村里不通公路,不通电,交通靠步行,运输靠人力,照明靠油灯,吃水靠肩挑。村里唯一通向外面世界的,就是那条沿着溪水的流向、由历代先人们用双脚踏出来的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记得在我小时候,家家户户的生活都很艰苦,但过大年却非常隆重而令人难以忘怀,直到现在我回忆起来还总是让我激动不已!
尽管当今物质已经极大丰富,但过年的气氛和盼望过年的心情与那时候比,已经少了很多、淡了很多!早先那一丝不苟准备过年的态度、那虔诚得近乎痴迷的祭年传统、那过年才能享受各种美食和穿新衣服的企盼和兴奋之情、那种家家户户放鞭炮、相互串门拜新年的其乐融融的气氛,一直在我的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特别是现在过年过得索然无味的时候,我就深深回忆并怀念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
在故乡,过年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入秋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首先是准备足够的燃料,让锅灶在漫漫长冬不缺柴草,因为在不通电、买不着煤(就是买得着也没有钱买)的偏远山区,烧火做饭的燃料百分之百都是来自山上的柴草。因此到深秋季节,每家每户都得上山砍茅草,扎成捆,挑回来,磊成一个茅草堆,这样可以够一年烧的了。富余一点的,可以挑一些到街上卖,换点小钱买些针头线脑或者供给孩子们做上学的零花钱。
山上的树木是不让砍的,只能砍茅草,因为草本植物第二年又可以长起来的。除了茅草是常态化的燃料,为了准备过年,父亲还得专门准备一些硬柴火,如不能做木料的木头和一些老树桩之类,用它们劈柴烧起来火力旺,燃烧时间长,主要用于熬制糖稀、蒸米面、做豆腐以及烧大量开水用于烫年猪等。
柴火准备好了,就得开始准备加工制作象征过年的三大重要食品:冻米糖、米面和豆腐。先说冻米糖,它是我们农村自制的过年传统小食品。那时候经济条件有限,过年时候没有多少钱买糕点和糖果,只能利用现有资源,自制冻米糖,让孩子们在过年时候有零食吃,同时也可以用作茶点招待客人。
冻米糖的原料是大米加糖稀。大米被煮成米饭,然后晒干,就叫冻米。至于为什么叫冻米,我也不知道,可能是米饭被放在冬天的野外晾晒,必须得经受低温冷冻的考验?糖稀也是自家熬制的,原料是山芋,也就是红薯。将红薯烀熟,去皮捣烂,然后加一些水和大麦芽在一起酢几个小时,再用土布过滤掉渣子,将剩下来的液体放进大锅中熬制,待水分蒸发得差不多了,黑红粘稠的糖稀就熬成了。待到过年的前些天,就可以开始制作冻米糖了。先把铁锅烧红,然后把晒干的冻米放进锅里炒成焦黄,再把糖稀加热,让它变稀,加入适量冻米翻动,直到糖稀均匀分布于冻米的表面,然后乘热把它放进模子里压实,切成片状。冷却后就成了每年只有在过年时候才能吃到的又甜又香又脆的冻米糖。如果在冻米里面加上芝麻和花生,那就更香更好吃了!
再说米面。我们家乡是山区,虽然可以种植水稻,但是人多水田少,旱地更少,所以粮食不能自给,生产队分的那点稻子根本不够一家人的口粮,只能靠政府根据人口多少发放供应粮计划指标,自己掏钱买。那时候食品、物资供应都很匮乏,粮食是统购统销的,在公家粮站所能买到的除了大米,就是山芋干,别的如面粉、面条之类是不会供应的。因此我们农村人过年想吃面条,只有自己动手做。米面的原料当然是大米。先把大米淘洗干净,浸泡几天,然后放到石磨子上磨成米浆,再舀适量的米浆到方形的白铁盘子里,摇晃均匀,连盘子放到开水上蒸几分钟,然后撕下状如白纸的面皮来晾在竹竿上,待其冷却和半干,然后用刀切成细条,再晒干储藏,就成了米面条啦!
制作面条乃是一个大工程,一般都需要请左邻右舍帮忙。基本上是头天晚上父母亲就开始磨米浆,一磨就是到深夜,做得多的也许是磨通宵。那时候没有电磨,都是手推石磨完成的。经常是我们小孩子睡到半夜醒来,还见父母两人一个在推磨,另一个往磨里填料,很是辛苦。第二天早上请来帮忙的人到了,大家分工协作,烧火、蒸锅、晾晒、刀切,一片热闹繁忙准备过大年的景象!
第三样家制的东西是豆腐。将储藏的大豆浸泡两天,然后放到石磨上磨成糊状,再将豆渣过滤掉,剩下来的豆浆放进大锅中煮沸,然后舀进一只大盆中,用石膏水点浆,再盖上盖子,不多久豆浆就凝结成雪白的豆腐脑啦!压榨掉其中的水分,就成了豆腐或豆干了。由于技术所限,做豆腐也有失败的时候,是一种“靠天收”的手艺,因为有时候确实是按照程序操作,但豆浆就是不凝固,辛勤的劳动白费了,豆子也浪费了!于是只得重新再泡豆子,再来一次!往往这时候,大人们就说这是“鬼”在捣乱,豆腐让“鬼”偷吃掉了!
除了制作以上“三大样”,还有一个过年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杀年猪。小时候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每年每家能够养大一头猪,在过年之前宰杀,那就可以过一个“肥年”了。所谓“肥年”,也不是把所有的猪肉都留下自家吃掉,而是将绝大部分的猪肉卖掉,留下猪血、猪头、猪脚、猪内脏等,就足够丰盛的了。卖猪肉的钱还指望下一年靠它来买小猪仔、猪饲料以及其它的杂费开支呢!特别是有孩子上学的家庭,还要支付学杂费、书本费和食堂的伙食费等。要是万一不幸,养的这头猪中途生病死了,到过年时没有肥猪宰杀,那这个年只能靠从邻居家买几斤肉,那就苦了!
杀年猪按说是件喜庆的事,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件悲催的事!一头猪从小养到大,每天给它喂食、接尿、挠痒、捉虱子,大热天还用冷水帮它冲凉,俨然如家庭成员一般,相互之间已经培养出深厚的感情了!而一朝宰杀,就再也见不到它了,让我从小就体会到了生离死别的滋味!因此每年到杀年猪这天,我都要痛哭流涕一回,以至于有些年父亲故意乘我上学不在家的时候把猪给杀了。
以上说了不少为过年做的准备工作,说到底就是为了一个字:吃。平时全家都省吃俭用,只希望到过年的时候吃得好点,所以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攒着,放到过年的时候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平时大人们都忙于农活,亲戚邻里也没有时间走动,只有到过年那几天才可以相互串串门。多准备一些吃的东西,也是为了招待客人用的。自己再穷再没有得吃,也不能慢待了客人。过年家里来客人了,总是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款待客人,这是我们老家的传统和民风。
转眼就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了。这天是“小年”,是灶神上天到玉帝那里开“年终总结大会”的日子,按照现在官场上的说法,是去“述职”吧!因此,从这一天开始,正式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吃“送灶饼”是我们老家过小年的习俗。每家都提前做准备,用石磨磨出一些米粉来做“送灶饼”,里面用豆腐干加一点肉末做馅儿。据说灶神夫妇是素食主义者,不吃肉的,所以就专门做几个黑芝麻加糖的馅儿饼,用来祭祀灶神。送灶神要准备的东西都是父亲张罗筹备,除了黑芝麻馅儿饼,还有冻米糖、方片糕等,冻米糖是用麦芽糖做的,据说可以黏住灶神的嘴,让他上天讲不了人间的坏话;方片糕是象征着“步步高”,希望一年更比一年好。当然祭祀活动是少不了鞭炮和香火的,还有酒杯盛放三杯茶水并排放着。还有一只杯子装一些五谷和稻草,长大后我才弄明白,那是马的草料,是给灶王爷的坐骑吃的。当所有物品准备齐全后,点着香,燃放鞭炮,一家之主的父亲便带领全家给灶神磕头行礼,恭送他们老两口“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送走了灶神,全家才可以吃送灶饼,吃完送灶饼就象征着过了年,就可以算长大一岁了!
送灶饼固然好吃,但其实孩子们心里最惦念最想吃的还是给灶神吃的黑芝麻馅的饼。但是大人们说,那饼小孩子是不能吃的,如果吃了会长出来和黑芝麻一样颜色的黑胡子,难看死了!所以我们也就只能想想而已,从来都不敢吃!
过了二十三,离除夕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接下来的年味那是越来越浓。这时候每家每户需要上街采办年货,但是购物是需要钱的。钱从哪里来呢?我们山里人这时候唯一能够变现的就是柴火,也就是在秋天从山上砍下来的茅草。通常父亲会在一大早挑上几捆茅草上街去卖,换了钱再买些鞋面布、针头线脑,好让母亲给我们小孩子们做新鞋子穿,或者买些山里不出产的鱼虾水产,还有过年所需的香烛、纸钱、鞭炮、对联纸以及一些日用品之类的东西。过年鱼是必须要买的,因为鱼与“余”同音,象征“年年有余”,主要是用于“祭年”。
等我大些了,过年前父亲也让我挑上两捆茅草,一方面多卖点钱,另一方面也满足我可以吃一次小镇上的名小吃“黄屯大饼”和“米饺”的愿望。大冬天的,身板还没有长结实的我,冒着刺骨的寒风,踩在结冰的乡间小道上,稚嫩的肩上挑着两捆茅草,跟在父亲后面呼哧呼哧地在黎明的微光里往街上赶,总希望早点到街上,早点以一个好价钱把茅草卖掉,然后去小吃店享受下早点的美味。运气不好的话,大半天没有人来买,我们就得站在寒风中等待。挑担子是体力活儿,容易出汗,里面的内衣往往都湿透了,到了街上一时卖不出去,等待中就感到特别的冷,必须靠自己的体温再把内衣焐干。寒冷与饥饿,往往使得自己感觉这个等待的过程特别漫长,心里盼望着早点有人来买下自己的茅草,好轻松地去逛街和吃早点。
到了腊月二十八,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要洗澡。那时候冬天特别冷,一般都是十天半个月洗一次澡。但为了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必须在年前洗一次澡。
之所以选在二十八这天洗,就是因为有一句谚语叫“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洗小狗,三十中,洗相公。”因此小孩子们就坚决避免自己在二十九这天洗澡,以免成了“小狗”。但也有一个人不是二十八这天洗澡的,那就是父亲。因为他每天都要做体力活儿,洗太早了就不能过干净年,所以一般是大年三十这天的中午才洗,这样除夕之夜就可以干干净净地以虔诚的心态去主持祭年大典了!
除了洗澡,搞好个人卫生之外,为迎接新年,每家每户还要进行大扫除,把家中的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包括一年下来房梁上积攒的灰尘也都要扫刷干净。还有就是猪圈也要清理打扫,换上干净的稻草;茅缸也要清空粪便。
说着话儿就到了大年三十。这天全家从早上开始都在为“年夜饭”做准备。年夜饭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祭祖”用的,是给已经去世的列祖列宗“吃”的,其中的一些“大菜”,比如红烧鲫鱼(也叫“碗头鱼”)、红烧公鸡(也叫“碗头鸡”)、红烧肉(也叫“碗头肉”),那是专门用于祭祖用了,后面半个月之内还要用好几次,所以那是不能动的,因为老祖宗在家里过年,要等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一直到十六才送走的。
年夜饭中有两个菜,不管是祭祖,还是活人吃,都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大、小圆子,因为它们有寓意,象征“团圆”。大圆子是用糯米饭加上山芋粉捣碎,搓成比乒乓球大一些的球状,再下油锅炸成焦黄状就成了。小圆子是将瘦肉剁成肉泥,加上少许淀粉,再搓成桂圆大小的球状,下到汤里煮熟即可。
男人们在除夕这天忙活的重要一件事是贴对联。那时候现成的对联很少有地方卖。即使有,一般家庭也买不起,因此大多是买几张红纸自己写或者求别人写。父亲不识字,当然只得求别人了。远房有一位伯父,是教书先生,读过私塾的,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年过年前,父亲都要买两包烟,拿上红纸让他帮我家写春联。
后来我上学读书了,也开始学写毛笔字,父亲就让我来书写对联,可能是想省下两包烟或者想显示自己孩子有出息吧。“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开始几年,我还是写过,但是贴到门上,看到自己写得歪歪扭扭不成章法的字,越看越觉得丑,越看越觉得不好意思示人,以至于还没有到正月十五,年还没有过完,我就擅自把它们给撕了!惹得父亲给我大骂一顿!再后来,我干脆直接违抗父命,真的罢工不写了!父亲虽然生气,说你不写我就直接贴红纸了,终于还是没有办法!因为毕竟快过年了,他也不好打我,强迫我写,只得还是像以前一样,带上红纸和两包烟,让那位伯父继续展示他老人家那刚劲有力的书法作品了!
写好春联就需要贴。要贴的地方很多,主要有中堂、大门、房间门、立柱、厢房门甚至猪圈门等。中堂是面对大门的正面墙壁,通常中间是贴一张领袖人物像,两边配上对联,上面还有横批。
大门的对联是最有气势的,纸大字大,通常用斗笔写就,需要体现书法功力,因为这是一家的门面,人们不进门在外边就能看到,所以必须要写得像样子,才能对得起观众,这也是我后来觉得自己书法不够好不敢“献丑”的原因。
除了贴春联,还要到处贴灶签,包括家具、灶台、窗台以及门口的树干上。灶签是用红纸裁成方块,不需要在上面写字。通常大门的对联是最后贴,因为贴好大门对联,需要放鞭炮庆祝一下,之后家中的垃圾便不能再往外拿了,否则就被认为要破财,这是过年的禁忌之一。
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准备“接祖”和“祭祖”了,也就是吃年夜饭前把列祖列宗接回家来祭祀和供奉招待。先准备好一桌丰盛的菜肴,一般为十个菜,象征“十全十美”,当然还有酒、饭、茶,然后点香并燃放鞭炮,再由家主也就是我父亲呼唤、邀请和迎接阴间的祖宗“回家过年”,吃年饭。
给祖宗们上菜上饭,我们小孩子们心里想着祖宗们坐的位置,小心翼翼地生怕打扰了祖宗们用餐!桌上的碗筷和酒杯也要按照顺手的位置摆放,以方便祖宗们取用。席间还要给祖宗们燃烧纸钱。这些纸钱买回来后,还要经过一下“加工”,也就是用一种铁制的叫“纸铳子”的东西,在每刀之上打击出一个个铜钱印纹,据说这样烧下去的纸钱到阴间就是真钱了。为表示虔心,通常打印纸钱的人必须是跪着操作,这样几十刀纸打完,确实非常辛苦。待我长到十来岁了,父亲便把这活儿交给我,因为我是家中的长子,可以代表家主做这些事了,弟弟和妹妹们想做也没有资格!
燃烧纸钱是在家中进行的,所以经常闹得满屋子都是烟尘,加上鞭炮的硝烟以及卫生香的味道,年味愈加浓郁了!放完鞭炮,烧完纸钱,全家成员挨次出来到桌子的下方向祖宗磕头朝拜,包括在厨房里忙活的母亲也都来到客厅表示对祖宗的崇拜和孝敬之情。
祖宗们“吃”完年饭,就待在家中一起过年,一直到正月十六“送祖”。这期间每日吃饭前都要先招待一下祖宗们,早上烧香上“金茶”,中餐和晚餐上“斋饭”。其中初一的中午、初七的晚上和十五的晚上,还要准备宴席“款待”一下祖宗,仪式和除夕之夜一样。
小时候我怀着好奇问父亲,祖宗待在家里的什么地方?父亲回答说在“香火堂上”。我就问香火堂在哪里,父亲说就在正对大门的墙壁上,也就是贴领袖像的那上面。我就心中疑惑,那墙壁上怎么能呆得了那么多“人”呢?
祖宗们吃好喝好后,我们把看似丝毫未动的碗筷撤掉,几个碗头鱼、碗头鸡、碗头肉等大菜放进菜橱,因为以后还有几次这样的“招待”需要继续用。一些普通菜,如青菜、豆腐、小炒之类的,被重新下锅加热,再上桌,便是一家人吃年夜饭,也就是团圆饭的时候了。这时候桌上的所有菜,那是随便吃的了,爱吃什么随便夹,大人是不会限制的。所以小孩子们盼望着过年,其实也就是盼望吃一顿无所顾忌的年夜饭,满桌的好菜任意吃,再不用像平时那样,夹什么菜还要看看大人的脸色!
吃完年夜饭,印象中有那么为数不多的几年,父亲给我们每个小孩发压岁钱,一般也就是每人几毛钱。但足以让我们心花怒放了!那时候村里没有通电,当然也就没有电视看,更没有“春晚”看,就连收音机也是很少几户人家有,所以吃完饭,大家无事可做,也就只有洗洗睡了。
睡觉前,还有一件事必做的,那就是“接灶”,也就是迎接灶神归位,把上天去玉皇大帝那里“述职”一周的灶君两口子接回家来,好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接灶”仪式一般同送灶,要准备的祭品也和腊月二十三那天的送灶差不多,包括五谷稻草之类的,当然少不了放鞭炮和焚香。这事一般都是由一家之主我父亲操办,因为做这事一般都是午夜时分,我们小孩子们基本都已进入梦乡了。
大年三十晚上还有一件最让人兴奋的事情就是通宵点灯。由于不通电,都是点煤油灯。煤油购买还要凭票,而且相对当时村民的收入来说也很贵,所以平时一般都很节俭,都是随口吹灯,绝对不会通宵点灯。而只有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初七以及十五这四晚,那是每个房间都点灯到天亮的。
这个风俗大概也是源于“年”这个怪兽在除夕之夜要出来吃人,而它最怕的东西就是红色、炮竹声和灯火三样东西,所以人们就贴红纸写的春联、放炮竹和点灯睡觉,这样才能吓走“年”,不至于被它吃掉,从而平安过年。
一夜光景略过不提,一闭眼一睁眼,又是新的一年!大年初一早上那是睡不了懒觉的,因为家家户户的开门鞭炮声此伏彼起,不绝于耳。后来经济条件慢慢变好,家家户户不仅燃放鞭炮,还燃放烟花,那响声震天动地!只可惜那么早燃放,大部人都在温暖的被窝中,只能听响声,不能欣赏到绚丽的烟花美景。人们用这种轰轰烈烈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小孩子被鞭炮声吵醒后也不想再睡了,得起床啦!穿上头天晚上大人们为我们准备的新衣和新鞋,当然,也不是每个人每年都能穿上新衣服,但是穿新鞋子那是必须的!那时候一般家庭都是买不起鞋子的,因此一到下半年,妈妈就催着爸爸用卖柴的钱买来几尺灯芯绒做鞋面布。白天因为要去生产队上工没有时间做鞋,只有在晚上,妈妈经常熬夜,在昏暗的油灯下用旧衣服拆下来的破布片纳成鞋底,为每人赶制一双新鞋,让我们在过年的时候穿上新鞋,体体面面过大年。
初一早上,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去各家各户门口捡鞭炮。早年间鞭炮的质量不好,其中的很多都不能爆炸,因此燃放后还有不少没有爆炸的鞭炮混杂在乱纸屑中。我们就去各家门口捡,把它们收集起来玩。
对这些散落鞭炮有三种玩法:一种是插上引线,重新燃放;第二种是把没有引线的鞭炮放在石头上,用铁锤或者斧头砸爆;最后一种是拆散它们,去掉两端的泥土,把中间的火药收集起来,装进自制的手枪枪膛里,这样手枪在撞针撞响火药纸的同时,引燃这些收集来的火药,使得手枪前面可以喷出火焰。这是我们男孩子最引以为豪的事情!
当然,这种玩法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火药是易燃易爆品,既有火灾隐患,也会有伤人风险,现今的孩子是绝对不让这么玩的,也就无法体会到这种乐趣了。
初一早上开门后,需要举行一些祭拜天地仪式,叫“拜菩萨年”,无非是烧香、放鞭炮、供奉“三牲”祭品等。这个活动不一定是全家老小参与,大人们张罗就行了。
完成了这些我们进入叛逆期时称之为“封建迷信”的活动之后,妈妈通常开始生火做早饭。初一早上一般吃茶叶蛋,也叫它“元宝”,寓意新的一年财源滚滚。
在我们开吃之前,需要开展“敬老”活动,就是给村里家中有老人的人家送“元宝茶”,那是一碗糖水泡“冻米”再加上几个茶叶蛋。平时只能在我们过生日时候才能吃一个的鸡蛋,被一个个积攒下来,到这时候就派上了用场。
大人们以这种方式给老人们送去新年的问候和晚辈对长辈、青年人对老年人的尊敬!也让我们这些孩子们从小懂得尊重老人的道理,把优良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
初一这天除了分家兄弟或者关系好的邻居之间相互走动之外,人们一般都不出远门走亲戚,主要都是呆在家享受家人间的团聚和温暖。从初二开始,妇女们才开始带上孩子、带上礼品回娘家走亲戚。如果这户人家出嫁的女儿多,而这几个女儿又同时回娘家拜年,那这家就热闹了。
小时候最兴奋的事情是正月里跟着妈妈去外婆家拜年,因为终于可以离开住腻了的家到一个新鲜的地方住几天了,而且走亲戚这几天有的玩,还可以见到别的亲戚和小朋友。
还有一个喜欢走亲戚的原因就是吃得好,可以多延续过年的待遇,如果回到自己家,从正月初三开始,一般就算过完年了,只能像平时一样,吃起稀饭和山芋来。有句谚语说“过了初四五,还是一样苦!”碗橱里有一些做好的大鱼大肉,但却不能吃,需要留着用来祭祖或预备着招待客人呢!
正月初七是“人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我们老家的人们不一定知道这个由来,只知道这天是个节日,也是一个“小年”,管它叫“上祭日”,在这天祭祀天地、招待祖宗。有关习俗同大年初一,早上起来也燃放鞭炮,只不过鞭炮的长度比不上初一早上了;白天吃饭前也需要办一桌酒席招待一下在家中过年的祖先;晚上睡觉也要点灯过午夜。人们在这天也很少出门走亲戚,也是“宅”在家中守岁。
过了初七,年味渐淡,在家所吃的伙食和平时没有两样了,于是我们便盼望最后一个小年的到来,那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我们可不管这些,只知道十五是最后一个小年,是最后一次可以大吃一顿的机会!
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人们尤其是我们小孩子最关心的是吃了。过节也就是围绕着“吃”来做文章。平时吃不上的美食,只有到过节才能一饱口福。很多过年前烧的菜,一直留到正月十五才能吃,而且这天还不能吃完,因为还没有送走在家里“过年”的老祖宗们呢!为防止天气变暖菜容易变馊变味,隔三差五地将这几个鸡鱼肉之类的大菜放进饭锅里蒸一下,所以往往这些菜表面都被蒸成了酱黑色,按照健康营养的标准那会对身体有害的!但那时候这些都是我们日思夜想的美食啊,就希望过节这一天可以得到大人们的允许,让我们开一次荤,早点把它们消灭!
过完正月十五,年还没有真正过完,因为在家中“过年”的祖宗们还没有送走呢!所以到正月十六这天晚上,每家每户准备一桌丰盛的晚宴,让老祖宗们“吃”好“喝”好之后,再烧一些纸钱,燃放鞭炮,把这些想象中的老祖宗们送出门!这个年才算是真正过完了!
所以过年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都是在为“想象中”的老祖宗们忙活着!后来我们长大后,不一定那么相信鬼神了,就建议父亲改革下过年的习俗,早一点把老祖宗们送走。
父亲还是比较开明的,所以答应过了正月初七“上祭日”就“送祖”,这样以后就不用每天忙活供茶、供饭以及烧香之类的了。轮到我们长大独撑门户的时候,我更加简化,只在大年三十晚上把老祖宗们接回家“吃”一顿年夜饭,然后再放一挂鞭炮立马送走!这样过年期间就可以省去了诸多仪式,可以踏踏实实轻轻松松过年了!
自己何苦要为难自己呢?但是这样一改革,新一代的孩子包括我女儿在内,就再也体会不到我小时候所体验到的那浓浓的传统年味啦!而且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平时吃的也都比我们小时候过年吃得还要好,谁还盼望着过年呢?
文:汪桂平作者系驻尼日利亚使馆文化处一秘
(注: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