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03岁农村奶奶,分了套120平楼房,5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的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613/f6vka76.html

“俺两家子轮着伺候她,一家子一个月,轮着谁伺候,就接了谁家里去。俺婆婆很好伺候,在吃饭上面从不挑剔,早上饭非常简单,给她用开水冲两个鸡蛋,放上两匙子白糖,再泡上两页饼干就行了。午饭做什么她就吃什么,晚饭喝碗稀饭就行了。”百岁老人张于荣的二儿媳妇,今年68岁的张桂兰介绍,婆婆脾气好,一辈子没想着和别人生过气,这个月正好轮着她伺候婆婆,自己上地里干活的时候,还时刻惦记着婆婆,不能在外面时间长了,隔上一两个小时,就得回家看看婆婆。

7月9日上午,我们“百岁老人寻访小组”一行两人,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店子集街道前西庄村,见到了这位长寿奶奶。老人的二儿媳妇张桂兰刚从地里干活回来,她告诉我们,婆婆正在睡觉,现在早上喝了鸡蛋花就睡,一直睡到上午十一二点,到了晚上也很能睡。一般人白天睡了,晚上就睡不着了,但是她婆婆白天睡的时间长,到了晚上也照样能睡着。

得知我们的到来,奶奶从床上爬起来,让儿媳妇帮她打扮一下,整理一下衣服,梳一下头发。看到儿媳妇梳得头发有些不太满意,张于荣老奶奶自己拿过梳子,认真地梳起头来。老人的二儿媳妇张桂兰说,婆婆是个板正人,虽然年龄这么大了,但是在梳妆打扮方面,一点也不含糊,自己的被子都叠的方方正正的,床铺收拾的很干净,自己的房间也拾掇的很板正,洗脸的时候还得用胰子(香皂),有时候还得搓上点雪花膏呢。

两个儿媳妇为婆婆梳头

据张于荣奶奶的大儿子朱田德介绍,母亲生于年,今年岁了。母亲的娘家是莒县店子集街道梁家城子村,25岁时出嫁来到了店子集街道前西庄村。“俺娘本来应该叫李长荣,刚开始办身份证的时候,字体是手写的,后来再办新身份证的时候,可能是当时字体太潦草了,输入电脑时看错了,名字就成了现在的张于荣了。”朱田德说,因为修改身份证名字太麻烦了,就一直这样叫着了,也没有修改。

二儿媳妇趴在婆婆耳边说话

“俺姊们(方言:弟兄姐妹)七个,俺大姐今年78岁,二姐今年76岁,三姐73岁,我是老四,今年71岁。俺大妹妹今年64岁,二妹妹今年60岁了。俺弟弟排行是老五,前几年有病没有了。”朱田德介绍,母亲养育他们七个孩子,着实不容易。在当时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省吃俭用,父亲则下地干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辛苦苦把他们七个孩子拉扯长大了。

“俺现在应该是五世同堂,俺大姐现在都有重孙子了。如果从俺这边男的算的话,才到第四世。”朱田德说,母亲虽然没上过学,但是家教很严格。从记事起,母亲就教育他们,坐有坐样,站有站像,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地为人。在家里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噶胡(方言:团结相处的意思),出去到了外边,要和人家噶胡好(与陌生人和谐相处),不能咋咋呼呼的(毛毛愣愣的意思),没个人样。“俺现在是兄弟两个轮流照顾着俺娘,一个月轮一回。俺弟弟没有了,就是俺弟媳妇照顾她。俺姐姐、妹妹没事也经常来看她,都非常孝顺。每次来看俺娘,买那些好吃的,都吃不了。”朱田德介绍,因为母亲脾气好,为人好,对儿媳妇也好,所以子女、儿媳妇也都非常孝顺,而且孙子、孙女子、重孙子、重孙女也都很孝顺,没事就来看看老人,家里时常不断人,大人小孩的在一起非常热闹。

“别看她这么大年纪,眼水头怪好(很好),做个针线活,现在还好样的,我有时候缝衣服,引不上针线了,还得找她呢,就是耳朵有点聋。”张奶奶的二儿媳妇张桂兰介绍,自己才68岁,现在眼睛就花得不行了,有时候穿针引线很费力气,但是百岁婆婆眼神却非常好,自己有时候还得救助婆婆呢。说完就找来针线,让婆婆展示一下绝活,没想到老人一会就穿上钱了,还一针一针地缝起了衣服,针脚细密,让人佩服。“我这寻思找个明影(亮堂的地方)叫你引钱,你在屋里就引上针了。”二儿媳妇张桂兰刚说完,百岁奶奶就接上了话茬:“别说这是大白天的,就是晚上在黑乎影(光线暗地方)里我也能引上线。”奶姐一说完这话,引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二儿媳妇张桂兰说,俺这还不到七十岁的人,做个针线活还不如你呢。“老了,老了,不中用了,要隔早年来(过去),我缝个扔省(方言:东西的意思),一般人还敢不上我呢。”百岁奶奶说。“我20来岁,鬼子就来了,晚上都不敢在家里睡觉。后来我就给八路军缝衣服,做鞋子。上边发来材料,我就和庄里的小媳妇们一起缝衣服,有时候任务紧了,都是晚上点着油灯缝啊。心里就寻思着,八路军快把鬼子打跑就好了。那个社会才熊来(方言:不安稳、日子贫苦),黑天白日的躲着鬼子,还得防备着他们抢粮食,家里不敢放扔省啊。”张于荣奶奶说,她活这么大年纪,什么社会也经历了,数着现在这个社会好啊。“你看看现在,想吃什么有什么,穿得好,住得好。早日来大队里开会,说以后天天吃白面馍馍,楼上楼下,有电灯电话。你看看这不是都出了(实现了)吗?”张于荣奶奶说,那时候上边来开会说这个事,没有人相信。当时还天天吃地瓜煎饼,住那个小趴趴泥屋,有时候连碗弧度(玉米粥)都哈不上,谁能相信以后天天吃白面,住上楼屋,还有电灯电话啊。“俺娘自己分了一套平方米的楼房,等到今年秋天就可以住上楼了。”奶奶的大儿子朱田德介绍,村里拆迁,母亲的房子也拆了,分了一套楼房。平时村里对老人照顾得也比较好,经常发米、面、油,还有生活补助,加上百岁老人的补贴,一年也有上万元收入。没事的时候,母亲还常常扶着板凳走出家门,远远眺望着不远处的楼房,期盼着住上楼房的日子。“我这么大年纪了,怎么也没想到还能住上楼房。俺老汉没有了,没活过我,要是活着这不也能住上楼了,这个社会多么享福啊。”张于荣奶奶在享福的同时,也没有忘了已去世的老伴,她说老汉(老伴)在大队里当会计,干活也能干,地里的活用不着她操心,老两口子一个管着家里,一个管着外边,从没有红过脸,一辈子没吵过架,这等着享福的社会了,80多岁的时候没有了。“俺娘姊们三个,她是二份来,俺大舅活到了84岁,俺姨活到了70多岁,俺姥姥活的年纪也不小,活到了90多岁没有了,俺姥爷去世的早。”奶奶的大儿子朱田德介绍,母亲平时身体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毛病,在饮食上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就是喜欢吃白糖,每天早上喝鸡蛋花的时候,放上两大匙子白糖,喝水、喝稀饭也得放糖,一斤白糖三五天就吃上了。

大儿媳妇靠近婆婆耳边说话

“俺婆婆那些日子还说,她这些年光吃白糖,得吃上几大盒罐(过去用来装食品的土陶罐子,能装下百斤面粉)了,就是吃不够的糖。”张于荣奶奶的二儿媳妇张桂兰说,婆婆除了喜欢糖外,还喜欢吃瘦肉,平时就是给婆婆做点肉丸子、包肉水饺、肉包子吃。平时婆婆对她就很好,从不吵儿媳妇,现在婆婆需要照顾了,就尽起了儿媳妇应有的孝敬老人的责任,要不然丈夫不在了,谁还去照顾婆婆。“我扶着板凳走了二三十年了,那年我养了几个大鹅,我上地里薅草喂鹅,一下子滑倒跌着大胯了,要不我现在身体还要好。”张于荣奶奶介绍,她75岁那年,从没有养过大鹅的她,买了几只鹅在家里养着,想着等鹅长大了卖两块钱,可是没想到就出了这么个事。医院里陪着她,那时候也没钱,医生看着她年龄大了,不敢给她做手术,就保守治疗,也没想自己能活到多岁,所以就扶着板凳走了28年了。

张奶奶和儿子、儿媳妇聊天

“当时俺娘75岁了,骨折了也没敢做手术,怕再有个什么闪失,要是想到能活多岁,当时不管想什么办法也会给她做手术了。”张于荣奶奶的大儿子朱田德很遗憾地说,谁也没有想到母亲能活这么大年龄,让她受了这么多罪,走路一直扶着板凳走,几个儿女一直感觉很对不住老人,但是也没有办法,现在就是尽全力伺候着她,让老人家能够安享晚年。张于荣奶奶,平时很少生病,甚至连个感冒都没有,也很少吃药。如今,在两个儿媳妇精心的照料下,安享着幸福的晚年,享受着天伦之乐。每天让奶奶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重孙子、重孙女跑来看她,跪在她的跟前,一口一个“老奶奶好!老奶奶好!”地叫着,脸上洋溢出无比的幸福之情。“再过几个月就住上新楼了,到时你们再来啊,去看看我那个大楼房。”张于荣奶奶说。

(图文/明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