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逝去的乡俗风情 [复制链接]

1#

逝去的乡俗风情

★袁昊

童年的记忆是刻在心石上的,任岁月的风吹雨打,依然清晰如昨,然而,有许多的乡俗风情,都随着时光的逝水和社会的进步,已经杳然而去。而今回忆起来,不禁使人感慨系之!这里辑录几则,以供未曾亲历的后生辈了解一下我们的祖辈和父辈有过怎样的生活,也许不无意义吧。

一、喊饭

“爷呃,呷饭咧……”

“狗伢子呃,呷饭咧……”

“……”

中午时分,山村里便会响起一片“喊饭”声。这声音有高有低,有尖有钝,拖着长长的颤音,此起彼伏,互相应和,像一支雄浑而粗犷的山村交响曲,在万山之间回荡传播,经久不息。

顺着喊声望去,便可以看到许多农家的户外高地上站着或男或女或长或少的一个人,将双手合成一个“喇叭”窝在嘴巴边,翘首向着远处的田间地头,深情地呼唤着,声音里饱含着甜蜜、温馨和诱惑。

这时,在地里挥汗如雨的劳作者,尽管知道要“呷”的也许只是红薯杂粮,甚至荞麦搅粑,也仿佛闻到了山珍海味的清香,便纷纷答应着:

“回来咧——”

于是,千山万壑间再次响起了欢快而激昂的奏鸣曲。然后,他们把锄头挖进土里,也不必担心会被人拿走,只提了已经喝光了茶的老砂罐,跳进山塘水圳里洗一洗满脸满身的汗水,脚步轻快地走向那个他们甘愿为之付出全部辛劳的贫寒而温暖的——家……

二、唱土地

“唱土地喽!唱土地的来喽!”

孩子们欢呼着,跳跃着。

只见一个人肩上挂着一个长长的青布褡裢,一只手里拿着一根五尺长的“神杖”,神杖的上端缚着一个草包,下端装着一个尖锐的铁锥子;一只手里拿着一面小铜锣,被称为“碗锣”;左手臂上还挂着一个用木头雕刻的面具,是一个面目和善的老头儿,孩子们叫它“土地脸子”。

在孩子们的簇拥下,那人直入主人的堂屋,将神杖插在堂屋中间,点上三根香插在神杖上端的草包里,然后一边敲着碗锣,一边唱起“土地”来。唱词多是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是赞颂主人家为善积德、人旺财兴之类的吉祥话,曲调高吭而宛转。唱一段就敲一阵锣,同时向着“本宗堂上”深深鞠躬下去。

唱完了以后,叫声“恭喜发财”,主人家便用竹筒打来一碗米,他就把碗锣翻过来接了,倒进褡裢里,向主人欠欠身,走了。

孩子们最希望主人家能搬出一条长凳摆在堂屋中间。因为这时候,唱土地的便会坐下来,取下手臂上的“土地公公”,还会从褡裢里拿出一个面目十分慈祥的“土地婆婆”来。只见他轮流把两个“脸子”捂在脸上,一会儿扮土地公公,一会儿扮土地婆婆。互相逗乐,表演生动的生活小故事。那滑稽的表情,传神的对白,逗得孩子们甚至大人们一阵阵开怀大笑。这样,他不仅可以再得到一升米,有时还可以收到一个几角钱的红包——要是主人慷慨的话。

这是乡下孩子正月里除了舞龙耍狮之外的另一件乐事。

三、收魂

“晚伢子呃,回来吧……”

“回来吧……”

“晚伢子回来了吗?……”

“回来了…………”

………………

茫茫夜空里,传来一声声呼唤。那声音凄厉而悠长,缠绵而悱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这是家有病孩的人家在“收魂”,是父母在深情地呼唤着儿女的魂魄,让他回到儿女的身躯上来,不要在外面四处游荡,更不要弃他(她)而去了。

在此同时,法师正在家里为病孩作法“收魂”。而那位躺在床上的孩子已经气息奄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地狱之门。

偶尔也有病孩真的被“收”回来了的。也许是父母的亲情和爱心给了孩子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帮助他(她)挣脱了“无常”的锁链,回到人间来了吧。

四、伏“罎神”

毛伢子的脚上无缘无故肿起一个大包,伴有发热和疼痛,几天后溃烂流脓,敷上草药也不见好,反倒痛得更厉害了,见多识广的老人说,怕是“罎子鬼”作怪,去问问张道士吧。

张道士问了问情况,眯着眼睛掐指一算,果然是×月×日在冲口头的岩口边撞了“罎神”。

罎神俗称“罎子鬼”,据说夜里会出来抓鱼吃,谁碰了谁倒霉。制伏的办法是请法师把它装到罎子里,贴上符咒,像希腊神话里把魔鬼装进宝瓶里一样。这叫做“伏罎神”。

于是,毛伢子的家人开始做“伏罎神”的准备:一只小罎子是少不了的,还要一只猪头——用*泥巴做的,香烛纸钱自然是必备的,还要一杯“水饭”。与别的“法事”不同的是:还要下两碗面条。

一切准备停当,便请张道士来作法。时间是夜晚,最好是星月无光的黑夜。还需要一个胆子大“阳气”高的壮汉做陪,同时替张道士拿东西。

入夜,他们悄悄来到冲口头岩口边,谁也不准说话,不声不响地摆开泥猪头,在猪头上插了三根香,焚化了纸钱。张道士对着岩口念念有词,将“罎子鬼”收进了罎子里,贴上符咒,把罎子放进岩口里,再将“水饭”泼在地上。做完这一切后,两人便开始吃面条,要吃得快,越吃得快毛伢子的脚越好得快。吃完了以后,有趣的事发生了:那个陪人便跳起来骂“罎子鬼”的娘:“罎子鬼,我×你娘……!”骂的声音要大,要狠,骂得越狠罎子鬼越不敢出来作孽了。

不过,毛伢子的脚也不见得好起来。也许不该用泥猪头去骗“罎子鬼”?

五、收惊和綯胎

某人家有小孩精神恍惚,全身乏力,不思饮食,夜里睡不安稳,眼见得一天天消瘦下去了。

然而他(她)的父母极少会有带去看医生的,而是去问法师。法师用大拇指把孩子的食指(男左女右)的斗箕绷紧,很认真地观察好一会,便很肯定地说:“唔,不妨事,只是受了惊吓,我替他(她)收一收惊,包好!”

于是约定某天夜里,法师为病孩收惊。点燃香烛焚化纸钱之后,法师一面叽哩咕噜,一面在孩子的手腕(也是男左女右)上系上一根用黑白两色麻线拧成的线圈,有如戴了一个奇特的手镯。这样就可以将“惊”收住,即等于将孩子的“命”系住了。

法师得到的报酬是一升米。

倘若孩子的病情比前面说的沉重,甚至出现昏迷现象,那便是“走了胎”,光靠收惊是无济于事的,还要“綯胎”。

綯胎可比收惊复杂得多。孩子的家人先要准备一张红纸,一个鸡蛋,香烛纸钱当然必备的。法师先用红纸剪一身红衣红裤,作法时除了焚纸钱和红衣红裤外,还要用一根丝线缚了鸡蛋,再把鸡蛋放在地上用纸钱烧,直到烧爆为止。那鸡蛋便是病孩的“胎”,法师就是根据鸡蛋爆裂的形状来判定孩子是猪胎还羊胎之类,以决定采取什么手段来“綯胎”。做完这一切之后,再用黑白两色麻线在孩子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各系一个线圈,“胎”便被“綯”好了,还要三天不见“生人”。

至于病孩的命运,那是可想而知的。

六、龙船卦

“嘭嘭噹!嘭嘭噹!……”

一听这声音,就知道是龙船卦来了。最先围上去的自然是孩子们。

只见一位老人扛着个陈旧发黑的小木橱,摆放在院子里。那木橱有高高的四只脚,橱柜里蹲着几尊满脸晦气的小菩萨,显得毫不起眼。最具亮色的便是挂满木橱四周的那许多颜色鲜艳做工精细的小花鞋了——这就是“龙船卦”。这名称的含义是什么?那许多小花鞋表示什么意思?我那时不敢问,生怕冲撞了神灵,所以至今也不明白。现在揣摩起来,也许是为孩子们祈祷平安的吧。

对龙船卦兴趣盎然的似乎只限于孩子,大人们几乎无人光顾,那龙船卦主“嘭嘭噹”“嘭嘭噹!”地敲了一阵之后,便不理会孩子们的热情,不声不响地扛起他的小木橱,在孩子们的目送下离去了。

遗憾的是,我从来也没见过龙船卦的“玩”法,只有那无数双美丽可爱的小花鞋至今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闪着神奇的光。

七、分路碑和渡花

总有些孩子命不好,生日带了“将*箭”。据说如果不采取措施,这孩子过不了三十六岁这个一关。

了难补救的办法是有的。倘是有箭无弓的,只要打一块石碑就无大碍了。石碑不要大,一两尺高就行。上方刻着“长命富贵”,中间刻着“箭来碑挡、弓开弦断”八个字,显然是对付“将*箭”的。碑的两边刻着“右走××,左走××(地名)”。

然后,在孩子生日那天,请来法师作法,将石碑栽在三岔路口。这样,那可恶的“将*”手里的“箭”便射不出去,即使射出去了也会被石碑挡住,孩子就可保无虞了。

至于“左走哪里右走哪里”,则纯乎是做善事,给外乡人指路的。因为好人自有天佑,可以“长命富贵”的。因此这石碑便被叫做“分路碑”。

倘是有弓有箭的,光靠一块分路碑是不行的,还要“渡花”(或“读花”)。办法是砍一根小竹子,在竹枝上系满五颜六色的花布条,这就是“花树”;再用竹篾和花纸扎一座“拱桥”。在孩子生日那天请法师作法之后,把“拱桥”和“花树”插在水圳边。不过,分路碑只要栽一块就成,这“花”却要年年渡,直至年满18岁。

看来,“将*箭”并不难对付,栽碑渡花之后,只要这孩子不生大病不出意外,似乎都能闯过36岁的“短命关”的。

八、天**,地**

天**,地**,

我家有个夜哭郎。

过路君子念一遍,

一觉睡到大天亮。

以往,经常可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和乡村的路边桥头见到写着这几句话的巴掌大的红纸片,就像现在随地乱贴的小广告。不过,那不是有什么东西要出售,而是专供看到它的人们念的。据说这是治疗小儿夜哭症的良方。

有的地方不是这几句,而写的是:

天青地绿,小儿夜哭。

请君一念,自然安宿。

不过,尽管它文字通俗易懂,念起来琅琅上口,任你过路君子念他千遍万遍,那小儿都不肯领情,依然照哭不误。

也许,这是这法子今天已无人使用的原因吧。

(注:袁昊系博主的父亲,TEL:)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