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求职过程中,从HR挑选简历的精选阶段开始,如果你在职业基本要素符合的情况下,那么接下来,HR、部门主管、大领导无论哪个面试官,实际上都是对你“老乡优先”。
这都无需多解释,你做领导有选择权的时候,你也会优先选择跟你老家扯得上边的候选者。有道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大家见下表,中国第一个理性分析并总结出量化结果的表格,“老家在求职中的作用”,大致在15%的权重。
有人不能理解,你幽哥标题写的“老乡”,表格中却写的是“老家”,这俩貌似不是完全等同。
是的,老乡的意味更浓,范围更广,除了人有祖籍、第二故乡之外,还有上学所在城市、工作所在城市、常驻城市等等,这样的生命中比较熟悉和重要的四五个城市。再加上这位HR或面试的老婆/老公拥有的那四五个城市,这十来个城市尽管有交集,但如果你的简历能跟这十来座城市扯得上边,你就增加了这次这家求职的入职概率。
所以,这15%的权重,可以继续拆分成求职者跟面试官是正宗老乡、校友、来自同一个公司以及本地户籍优先、MBA同学甚至“幽哥群友”等等。
任何一个求职者,你只有这几个城市,所以在简历中,你不需要害怕多写了城市名,更不要害羞写了你的老家,你不可能同时出生在30来个省份。所以,你的家乡、大学所在城市、实习所在城市,尤其城市知名的,尽量写上城市名。这叫以量取胜,其他求职者只写了一个城市,你就多出来了2-5倍的胜算。
你这几个相关城市是知名城市的、靠近新东家所在地的,更要写,这会大比例提高跟任何一个面试官的城市重合度。
当然,过犹不及,即使你是面试官的老乡,你毕业后,每年换一个城市,这都第六个就业城市了,老乡面试官也会对你反感。你是漫无目的的苍蝇,比喜欢换工作的跳蚤还要不稳定。这就适得其反了。
这里提醒那些新上海人、新北京人、新深圳人、新广州人等等,即使你已经有了当地的户口,不妨大胆写上你的祖籍或者老家。出国过的人,无论出差还是求学,大胆写上你去过或者常驻的国家名。
任何能提高概率的地方,哪怕才几个百分点,也是好的,多多益善。在求职成功率本就不高的情况下(正常年份的行情每面试3家可以获得一个Offer,疫情之年要面试5家才可能有一个Offer),我们这里多几个点,那里多几个百分比,多次叠加,我们就远比其他竞争者大幅提高了入职概率。
比如30来个省份,你简历上写了老家、大学所在地、实习所在城市、本地户口,这大致就是4个省份。跟其中一个面试官重叠的概率,尽管才4/30乘以4/30,但也是提高了4倍的概率。这家包括HR和大领导在内比如4个面试官,你自然就提高了4的4次方倍的概率,在同水平的竞争者中,你很容易胜出。
可能有些人还是不懂,毕竟数学学得不怎么样。我们看这位月薪块的学弟,是如何从河北石家庄跳进上海微软月薪2万的,尽管只是个网络支持工程师。
再看下一位,到了终面,3个候选者,大领导为何要通过猎头来问这位群友,她的老家具体在什么地方,甚至想问到门牌号?
再反过来,我们有位美女会计群友,进了一家还算知名的互联网公司。87年的财务经理本身就跟自己同龄,女群友进去后有点憋屈,哪知道入职一个月,领导又招来了一个93年的学妹,安排做了群友的主管。
女群友气鼓鼓的,无缘无故多了个“啥也不懂”的学妹领导,她就多次观察,最终发现,这位学妹主管不仅仅是部门经理的老乡,还很可能是亲戚,甚至是小三!
小三当然是猜测了,此外,亲戚也好,老乡也罢,至少学妹能进来做主管,沾了“老乡”二字的光。
当然,以上我不是教大家就不学无术,不提升学历和其他技能,也不是让你不工作只找关系,我只是告诉大家,在基本要素差不多的情况下,老乡优先。
大家不妨在简历上,将你的家乡、大学和实习所在城市,大大方方地写出来。
接着,发下内推职位,知名上市公司歌尔股份内推。
包括山东潍坊、威海、青岛等地以及上海北京和全国重点城市的工作机会。
感谢群友小鲁推荐。如下截取采购员岗位为例。这家公司的工资,在当地算中上再偏上,大家加紧。
需要内推的,可在职场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