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老围
“乡愁印迹”第四集
探寻龙岗老历史
讲述龙岗老故事
展示龙岗老风貌
弘扬龙岗老传统
不管你身在龙岗
或是远在他乡
《乡愁印迹》都会给您
还原最真实的龙岗记忆
14:43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是龙岗广府民系文化最集中的区域。作为广府人的栖居地之一,平湖有许多老围,其中建围最早、也最出名的是伍屋围、大围村和松柏围,建村于明朝中前期,至今已有五六百年。
一棵深圳乃至广东全省都罕见的鸡蛋花古树,便与伍氏宗祠相守了四百多年。
平湖老围,是深圳龙岗广府文化的缩影和典范。广府源出珠玑。几百年来,迁徙而来的平湖广府人以开放包容、创新务实的精神,代代传承。
伍屋系出楚郡、播迁吴齐湘闵、绵瓞羊城。伍屋围始祖兆凤自增城沙贝(现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迁居于此。
伍屋围首届宗亲理事会理事长伍富荣:「按族谱记载就应该是封到这里守边疆的,我们的祖先迁住在这里,两边都种有两个大的荔枝园。」
从守边护边,到躬耕平湖,一本厚厚的伍氏族谱,是他们在这里辛勤耕耘,包容务实的最好佐证。
伍屋围首届宗亲理事会理事长伍富荣:「第一个是祖训,第二个就是家教。公德要在这里发扬光大。」
而大围古村,由平湖村十四世祖(通族祖)刘本刚,于明洪武年间建立。据《平湖村志》记载,刘氏祖先由南雄珠玑巷迁至东莞城,后迁至现在深圳丹竹头,再到平湖开基。
后因人口繁衍,发展空间受限,刘氏族人建立松柏围。刘氏先祖在《广传公教子诗》中,记录了这座岭南老围的传家古训。
《广传公教子诗》
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南迁平湖数百年,耕耘他乡为故乡。先辈们开拓奋进的精神,在这里代代传承。
伍屋围村伍氏、大围村和松柏围村刘氏,是平湖老围早期的定居者。围村建成后,乡民们包容共济,同饮一井水,和睦共处的先民还赋予了这里一个好听的名字——平湖。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宣传部原副部长陈建平:「这个历史上是比较干旱缺水的一个地方,但是平湖比较早的几个自然村,比如说伍屋围,这个村庄的这个外形,外形像蟹,就像螃蟹,平湖大围呢像蚌,然后松柏围是像虾,他们都是水生动物。平湖这个名字就是为了寄托,因为农业离不开水,就后来就他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平湖。」
怀着对水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平湖人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此繁衍生息。
高堂华屋,家庙宗祠,在这里,建筑凝固着广府民系清晰的印迹,透露出桑梓之地建围兴邑的历史脉络。
屋檐下简约的雕花,依旧保留着明代的印迹,这里是伍屋围村伍氏的精神归宿,是血脉的延伸之地,饱含着一代又一代游子的乡愁。
大围村中,刘氏宗祠是一座典型明清时代广府风格建筑,三进三开间,厅内栩栩如生的壁画,古朴精致的雕花,几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聚焦着世人的目光。
松柏围古村里的数十栋清代建筑,是深圳地区清代广府建筑的范本。
镬耳屋,因其山墙状似锅柄而得名。其实,它更像明朝文官的官帽。据传,只有取得功名的官宦人家,才有资格修建这种镬耳屋。然而,这种广府式建筑,并非华而不实,恰恰是广府人创新、务实的最好体现。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深圳市古迹保护协会理事杨荣昌:「镬耳屋这个造型,实际上是流行于广府文化区,建筑上说的一种装饰、山墙装饰。广府建筑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前后排的密度比较紧,就是这么密的密度,那它通风怎么处理,它高高的山墙,就从内空气流动,风吹过来之后,它就形成了一个局部的回流。」
此外,高高耸起的山墙,还可以阻止火势的蔓延和侵入,是充满智慧的设计。一排排串联起来的横排屋,不同于传统广府村落的布局,更有别于客家民居建筑群。这是属于平湖老围的地方特色。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深圳市古迹保护协会理事杨荣昌:「传统的广府村落一般前面有池塘,一条长条形的池塘,或者是这种河边,然后它的祠堂就在河边对着,然后围绕着祠堂后面才是它的居屋,一排一排的,这种我们叫梳式布局。松柏围的平面布局基本上也是横排屋,实际上大的广府文化影响下我们的地方特色,还是保留了相当一部分本地特色,就是飞嵌啊、三间两廊。」
文武兼备心怀家国,百年老围人才辈出。
早在清朝,松柏围就开办了雕虫书室,为众多平湖子弟开蒙启智。他们或发奋读书,报效社会,或征战沙场,效力国家。刘氏宗祠门前的功名石,便是老围人才振兴的历史标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刘彭龄,是清末民初平湖最为著名的文人雅士,有“父子岁拔”之美誉。此外,还出了不少武举人、武秀才。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书画协会会长刘旦华:「正大厅里面挂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育小孩从小要好好念书,要把自己变得更聪明,到长大之后,他就会爱家、爱国,这就有担当。」
流淌在平湖人心底的,不仅是勤耕苦读、创新务实的传承,还有爱国爱乡、征战沙场的担当。
清康熙年间,平湖老围九万将军,因长期镇守海疆抗击海盗,并多次立功,功授“明威将军”。
相传,刘九万将军在驻守盐田海防期间,一次与数倍于己的海盗相遇,坚持血战到底,最终取得胜利。
《深圳古代史》作者平湖中学历史老师陈海滨:「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对我们中国的入侵,可以说最早就是从广东这一块开始的,在清朝时期,我们深圳地区仍然是一个海防重镇。」
土地的滋养、生活的富足,平湖早已物换星移。
舞龙场面
经过四十多年的沉寂之后,古老的舞龙场面,重现在平湖居民的眼前。
手工劳作
追寻尚未消失的手工劳作,在今日的时光里,重现一份温暖的乡愁记忆。
平湖围头话
平湖话也称平湖围头话,有别于纯正的广州话。在各种语言的交汇融合下,平湖围头话有着浓重的地方特色。
狗仔吠、人家来、移埋登仔、摆埋台~~
这首围头民谣说的是平湖广府人,女儿出嫁后,想念的娘家的迫切心情。
据村里老人讲,平湖历史上还有许多歌谣,无论红白喜事都喜欢通过浓浓的乡音来抒发情感,寄托思念。
平湖传统美味
传统的平湖碌鹅,功夫在于“碌”的过程,“碌”在平湖围头话里是滚动的意思。待酱料被完全吸收,再斩件摆盘。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书画协会会长刘旦华:「打汁淋在饭上,就可以把一碗饭吃掉,因为那时候感觉就非常的好吃、也太香了。」
碌鹅、碌堆、松糕、鸡屎藤饭,是属于平湖的传统美味。美食四季流转,他们走向明天的脚步,也时刻向前。在这里,不变的家乡味道,让他们离乡土永不遥远。
十九世纪,平湖老围一些乡民开始前往香港谋生,多是从事船员、搬运工、建筑工人等苦力活,有些则去了东南亚、南美、欧洲等更远的地方谋求发展。
他们历尽艰辛、却不忘家乡。
其中,从平湖述昌老围走出的杰出华人领袖刘铸伯,曾任香港华商总会主席。他回乡规划建设平湖老墟,修筑了平湖火车站、建造了纪医院,并开办工厂,为平湖建立新城镇奠定了基础。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的平湖,早已变成现代化新都市。但是,这些残存的老围,依然有它们存在的价值。
因为,它们不仅是见证历史脉络,留下城市记忆的活化石,而且是人们记住乡愁,走向明天的精神家园。
新闻来源:龙岗广电融媒
编辑:巫晓璇编审:郭泓斌监制:陈宇翔